7月17日,上海评弹团年度重点剧目中篇评弹《烽火书魂》正式建组,作品聚焦在抗战爆发后的上海孤岛时期,以郑振铎为首的文化界人士挽救江南古籍的故事为原型,生动刻画了郑振铎、张元济、高君箴等文化先贤的形象。文汇报记者了解到,中篇将在9月中旬于兰心大戏院正式上演,以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上海评弹团的高博文、吴新伯、陆锦花等诸多评弹艺术家将担纲主演。
《烽火书魂》由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许静波操刀剧本,唱词由上海剧本创作中心的杜竹敏撰写,两位青年作家的历史与文学教育背景将为这部曲艺作品增加厚度与深度。
《烽火书魂》以郑振铎和日寇争夺嘉业堂藏书故事为核心,通过评弹特有的“说噱弹唱”展现那一代文人“狂胪文献耗中年”的高尚情操。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上海成为抗日战争的前线。虽然中国军民以无以伦比的勇气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话语,但在客观实力的对比下,不得不放弃上海后撤。日军占领除租界以外的华界疆域,上海由此进入长达三年的孤岛时期。
日本侵略者不仅肆意掠夺中国土地上的矿产、人口、货物等经济资源,还把目光投向了蜚声海内外的江南藏书楼。明清以来,江南文风鼎盛,学者以筑藏书楼为毕生志业,涌现了湖州皕宋楼、南浔嘉业堂、宁波天一阁、常熟铁琴铜剑楼与杭州八千卷楼等著名藏书楼。在抗战期间,江南藏书家皆遭遇困境,不得不将视若珍宝的古籍藏书发卖,遭到了日本与欧美文物贩子的觊觎。
值此危难之际,暨南大学教授郑振铎,前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张元济,华东师范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光华大学的创办人张寿镛,暨南大学校长,著名历史学家何炳松,中法大学教授张凤举在1940年组建文献保存同志会,上书国民政府教育部,以中央图书馆经费为基础,为国家秘密收购江南藏书家散佚的珍贵典籍。
在敌人的铁蹄下行赓续中华文脉之举,郑振铎等人面临着巨大困难。在文献保存同志会的分工中,郑振铎的任务最重,他以为暨南大学和光华大学购书的名义,主持接洽采购工作,每日和各路书商书贩洽谈博弈,以尽可能节省的资金收购更多的善本珍本。与此同时,作为上海文化界的代表人物,日本与汪伪特务不断骚扰跟踪,乃至出面威胁郑振铎,迫其落水投敌。为了保卫家中安全,郑振铎不得不离家独居,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和生活压力。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累计收购了嘉业堂、艺风堂、群碧楼、适园藏书楼等4864部善本古籍(约4.8万册),包括宋元刊本300余种及历代孤本。
这些善本被收购后转移到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又在日军侵占香港时,被掠夺到日本。抗战胜利后,又是文献保存同志会成员张凤举参加教育部特别代表团赴日追回被劫古籍,终于保住了江南文脉,华夏书魂。文献保存同志会为国聚书之举乃是秘密行事,功成之后依然守口如瓶,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逐渐为人所知,而那时他们其中多位已经不在人世。
杨方配资-股市如何加杠杆-炒股杠杆10倍-投资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